详情
南海藤席是广东省的工艺品特产,已有1000多年历史,最早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已有广州、南海郡
把藤席作为贡品的记载,说明早在唐朝,南海藤编已闻名于世。
南海藤编的兴盛始于清末。编织藤织品须用生于印尼热带雨林的洋藤,其藤家具以其凉爽舒适、耐用美观的特点,数十年来
深受珠三角老百姓喜爱。轻便的藤箱、精致的藤椅、清凉的藤席,过去,无论寻常百姓家,还是有钱人家的庭院中,常可见到南
海藤编的踪影。南海藤编也成为我国藤编的代表之一。
据历史记载,海南沙贝村在明朝末年就开始有人从事藤编行业,后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,乡人就做起土白藤手工业。鸦片
战争后,海禁初开,广州对外通商,洋藤随之进入。开始用于编织小藤箩、藤盆,织藤之风渐渐在八乡蔓延,并渐渐开发出藤席、
藤笪、藤椅乃至各色藤家具。心灵手巧的海南黄岐人,在世界上开拓了藤织家具的先河。发展到后来组成了南海藤厂,产品远销
西欧、东南亚和北美等地。藤厂最兴盛时,大量产品发外加工或派出师傅技术指导,据粗略估计,当时南海“吃藤饭”的人大约
有20万。
藤编装饰品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直到上次装修才辙下,海南厅、香港厅还在用其作装饰。以前福建厅也用作装饰,不少领
导人都曾用作接见外国贵宾,曾获外国通讯社称为“最中国”的。
2012年,南海藤编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同时也踏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之路。2013年,南海举
办了“首届藤编技艺创新大赛”,除了老艺人,活动还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。2015年4月,南海藤编获得佛山十大区域
文化产业品牌称号。
关键词:
上一页